时间:2023-09-20 浏览量:411
一场意外,导致我那70岁的母亲经历了她人生的两个第一次,第一次住进了医院,第一次躺上了手术台。
母亲身高不足一米五,体重仅80多斤,但就是这样一副单薄的身躯撑起我们曾经风雨飘摇的家。
记忆里,母亲始终是最忙碌的那个,年轻时起早贪黑地工作,回家后洗衣做饭,本想退休后可以享受生活,却因父亲工伤成了父亲的护工,每天就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一刻不停。尤其是这些年,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腰部不能弯曲,一条腿也因腰部受损压迫神经而行走无力,在家基本只动嘴不动手。母亲每天给他穿脱衣物,定好闹钟端水喂药,饮食起居之外,身形瘦小弯腰驼背的母亲每天还要搀扶着身材比她大一倍的父亲去医院康复锻炼……母亲不敢生病,也不允许自己倒下,虽然她瘦削孱弱,可一直在用柔弱的双肩替我扛着那副生活的重压,让它尽可能迟一点落在我身上。
记忆里,母亲始终是最温柔的那个。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是一个暴躁易怒之人,我跟姐姐会因书本褶了角挨批,会因用完的物件没有归还原位挨训,会因粗心大意毁坏了物品挨揍……但母亲从未因此责骂过我们,她不拘泥小节,只要不涉及大是大非的品质问题,总是对我们“网开一面”。父亲常说,你妈惯着你们,以后我们老了得对你妈好点。父亲受伤以来心情消沉,不仅对子女愈加严厉,对从旁照料的母亲更是颐指气使,但母亲总以包容和沉默应对。她说,你父亲是个病人,病人肯定会焦虑,我们得让着他。二十多年来,母亲毫无怨言,一心一意照顾着父亲。母亲心中的天平从无个人得失,丈夫和孩子永远都是她心之所系,家高于一切,家人便是所有。
记忆里,母亲始终是最要强的那个。正如有人总结:“中国式父母有一个特点,叫不给孩子添麻烦”。尽管身体羸弱,但家中大事小情都是母亲一手操办,因为怕影响孩子工作,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前年某天早上父亲突发脑梗,我跟姐姐居然在父亲送医一周言语正常后才接到母亲通知,心中又是心疼又是后怕。我埋怨母亲为何隐瞒,她却平静地说:“你们工作都挺忙,又要照顾孩子,哪能事事都找你们,你们又不是医生,来了还跟着着急上火,现在这不挺好嘛!”
体谅孩子至此,涉及到自己的事,母亲更是“诚惶诚恐”。此番她不慎摔倒腰椎骨折,还是我日常电话问候才得知消息。住院陪护期间,母亲就怕麻烦我们,骨折情况下仍忍受剧痛坚持自己如厕,一天后被医生强制禁止。因为尿不湿穿上后不能自主排尿,我便每日用痰盂为她接尿,起初她没说什么,一天后又因频繁起夜觉得影响了我休息。平躺在床上的母亲活动受限,我只能哈腰端着痰盂等她排完,母亲知道我腰不好,又心疼我睡不了囫囵觉,越是着急就越是尿不出。几分钟后,母亲抱歉地看着我嗫喏着:明明刚才还有的,怎么就尿不出来呢?那份无助令我一阵阵心酸,还要装出大大咧咧的样子调侃母亲;“妈!跟自己孩子有啥不好意思的?当姑娘的这时候不孝顺要什么时候孝顺?”母亲终于露出欣慰的笑……
《诗经》有云:“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大致意思是讲“母亲明理有美德,我不成器难以回报。”但年龄越长我越领悟,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是本能的祝福和期许,但他们心底最大的愿望还是在孩子过得好的前提下能够常伴左右。衰老是生物自然的不可抗力,但这份从物理到心理上的依赖他们却未必宣之于口,反而担心自身的衰弱病痛成为孩子的累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生养之恩本就难报,这份始终如一的理解和体谅又何尝不是他们无言的关怀?
很多年前央视的敬老公益广告,母亲做了一大桌子菜满心欢喜等待孩子归家,一通通有事难回的电话却浇灭了母亲的热情,“都忙,忙好啊……”生命或许生来孤独,但“子欲养而亲不在”却并非是所有人无从选择的遗憾,“人之行,莫大于孝”,多抽出一点关注,多匀出一些时间陪伴父母,也许不及幼时他们待你万分之一,对双亲长辈来说,那却是世间珍宝都难以匹敌的慰藉与温暖。
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母亲终于得以康复出院,我也终于安心。祝愿天下父母岁月如故,眉眼如初,岁月无恙,一生久安!
(作者 刘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