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吉林森工临江林业有限公司网站

临江林业局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方案

时间:2016-04-07         浏览量:1900

一、落叶松毛虫

  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 (Butler),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的一种松毛虫。是中国东北林区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害落叶松,也为害红松、油松、樟子松、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种。食害针叶,爆发时吃光针叶,使枝干形同火烧,严重时使松林成片枯死。为中国特有种。落叶松毛虫2年1代或1年1代,以幼虫在枯枝落叶层下越冬。

  (一)人工防治措施

  1.围塑料环:于4月上、中旬,在幼虫上树之前,利用围塑料环的方式进行防治,环的高度为1.5m左右,宽度为20cm。阻隔幼虫上树危害,使其饿死,降低虫口密度。

  2.人工摘茧:在害虫蛹期(6月下旬),人工摘茧。

  (二)生物防治措施

  1.释放赤眼蜂:于7月上、中旬,在成虫产卵盛期,利用挂置赤眼蜂卡,释放赤眼蜂以寄生落叶松毛虫卵,使其不能繁殖,降低虫口密度。每公顷挂蜂卡30卡,距离为20×20m,挂置高度为1.5m以上,挂在背风处。

  2.以鸟治虫:人工挂置鸟巢箱招引益鸟,如大山雀等,每公顷挂5个。

  (三)物理防治措施

  灯诱: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虫羽化盛期,利用成虫趋光性的特点,采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控制繁殖,降低种群密度。

  (四)植物源制剂

  1.喷药:在幼虫期,对幼龄林利用1.2%苦烟乳油或3%高渗苯氧威500-800倍液喷杀,可有效地防治害虫幼虫。

  2.植物源烟剂:在5月中旬或8月下旬,对已郁闭的成林利用苦参烟碱烟剂进行防治,每公顷用量20kg。施放烟剂时,在无风或风速1米/秒的日子,以早晨日出前或傍晚日落后的时间最适宜于放烟,遇雨、风大、雾天不宜放烟,烟点处要去除地被物,防止火灾。烟点距20×20m。

  (五)无公害化学防治措施

  毒环:于4月上、中旬,在幼虫上树之前,利用涂刷毒环(白灰:敌敌畏:柴油:水)的方式进行防治,环的高度为1.5m左右,宽度为20cm。或用杀虫菊酯类药剂制成的毒绳、毒胶等在树干上围系,阻隔、毒杀幼虫上树危害,降低虫口密度。

  二、落叶松鞘蛾

  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dahurica Falkovitsh,为鳞翅目鞘蛾科鞘蛾属的一种昆虫。分布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东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一带。寄主植物有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等。幼虫取食落叶松叶肉,大发生时针叶被蚕食70%以上,林分一片枯黄,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和种实产量。

  (一)营林措施

  大力营造混交林,丰富天敌,加强“天然防治”能力;针对鞘蛾“向光”习性,造林时合理密植,抚育伐时强度不宜过大,保持合理郁闭度,对林间空地及时补植;针对鞘蛾在树冠上垂直分布特点(越冬幼虫中下层最多),应于冬季或早春对虫口密度大的林分,结合抚育给以合理打枝,能大量减少虫源。

  (二)生物防治措施

  以鸟治虫:春季可在落叶松林内挂鸟箱招引益鸟,如燕雀、绣眼鸟等,以捕食大量幼虫和蛹。

  (三)物理防治措施

  灯诱: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利用成虫趋光性的特点,采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以降低产卵量,控制其种群密度。

  (四)植物源、仿生制剂

  1.喷药:对人工幼龄林,4月下旬幼虫开始活动时,采用1.2%苦烟乳油或3%高渗苯氧威600-800倍液进行叶面喷洒,降低种群密度,控制其危害。

  2.植物源烟剂:对已郁闭的成林,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当成虫羽化率达高峰期时,可用苦参烟碱烟剂进行防治,每公顷用量20kg,施放烟剂时,在无风或风速1米/秒的日子,以早晨日出前或傍晚日落后的时间最适宜于放烟,遇雨、风大、雾天不宜放烟,烟点处要去除地被物,防止火灾。烟点距20×20m。

  三、落叶松球蚜(红松球蚜)

  落叶松球蚜是球蚜科昆虫的1种。寄主植物为红皮云杉、落叶松。主要为害10~20年生幼树,也常在落叶松人工幼林内猖獗为害。威胁树木的高生长,严重时可降低当年落叶松高生长的40%。

  红松球蚜是红松苗木和人工幼林的主要虫害,在东北一年发生三代,为害新叶和嫩梢,影响红松的高生长。

  (一)营林措施

  落叶松球蚜的第一寄主是云杉,第二寄主是落叶松。因此,要避免云杉与落叶松混交和同地、同圃育苗,减少转主寄生条件,以控制其危害。结合幼林抚育,清除林内杂草,保持合理的郁闭度,使林内有一个良好的通风和卫生环境,苗圃要注意苗木的密植度和土壤湿度。同时,营造针、阔混交林,减轻或降低球蚜的寄生率和危害程度。

  (二)人工防治措施

  摘虫瘿:在虫瘿开裂之前,于6月中旬至7月初及时采摘、剪除云杉虫瘿,进行烧毁、水浸或深埋处理。

  (三)无公害化学防治措施

  1.喷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一代侨蚜的初孵若虫期,对落叶松(红松)人工幼龄林采用蛾蚜灵或25%吡虫啉500倍液进行喷洒。

  2.喷药:在5月上中旬(即云杉芽苞刚展叶时),一部分有翅蚜飞回云杉上产卵孵化进行危害时,对云杉人工幼龄林采用蛾蚜灵或25%吡虫啉500倍液进行喷洒,每隔10天喷药一次。

  四、松果梢斑螟

  松果梢斑螟(Dioryctria mendacella Staudinger)又名油松球果螟、果梢斑螟、松球果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红松,严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和种子产量。为害特点是以幼虫蛀食球果及嫩梢。嫩梢受害后弯曲、枯萎、倒伏、披头散发;主梢受害,可造成秃顶,丛生呈扫帚状;球果受害可导致畸形或干缩,不能结实。

  (一)营林措施

  积极营造混交林,保存或混栽蜜源植物,有利于天敌(长距茧蜂、赤眼蜂)的繁殖,降低虫口密度。

  (二)人工防治措施

  剪枝(果):在松果梢斑螟分布较集中或严重发生的地块,及红松球果采收时(9月末),实行人工剪除虫害果、枝,焚毁,消灭其中幼虫,达到减少有虫株率、控制害虫种群密度、改善林份质量的目的。

  (三)物理防治措施

  灯诱:松果梢斑螟成虫高峰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此时期为防治成虫的最佳时机。利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集中消灭。

  (四)生物防治措施

  释放赤眼蜂:在松果梢斑螟卵期释放赤眼蜂,每公顷挂蜂卡30卡,距离为20×20m,挂置高度为1.5m以上,挂在背风处,用来寄生松果梢斑螟卵从而控制虫卵孵化率。

  五、杨干象

  杨干象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寄主多为杨柳科树种,以杨树为主。幼虫先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食,后蛀成圆形坑道,蛀孔处的树皮常裂开呈刀砍状,部分掉落而形成伤疤。成虫产卵时可在枝痕、休眠芽、皮孔、棱角、裂缝、伤痕或其他木栓组织留下针刺状小黑孔。杨干象1年发生1代,以卵或1龄幼虫在寄主枝干上越冬。

  (一)检疫措施

  1.根据分布和为害情况划分保护区和疫情发生区,分别采取相应的检疫措施。

  保护区:对调入的杨树大苗,须经过严格的检疫才能调运。每年4月中旬,对原有林、新植林以及苗圃进行全面检查,一有发现,及时上报并立即消灭。

  疫情发生区:把杨干象封锁在疫情发生区之内,在发生杨干象的林地上,不准随意采条或移植。苗木出圃造林时,要经检疫,确认没有疫情才能出圃造林。

  2.检疫控制:疫情发生区调运木材时必须就地剥皮并采用溴甲烷、硫酰氟、磷化铝熏蒸处理,气温4.5 ℃以上时,溴甲烷用药量为80 g/ m3、熏蒸时间 24 h;硫酰氟64–104 g/m3、熏蒸时间24 h;磷化铝4 - 9 g/ m3、熏蒸3 天;热处理带虫木材时,在相对湿度达到60%,木材中心干球温度达到 60 ℃条件下,处理10 h即可;对携带有越冬幼虫或卵的苗木(含插条、接穗),可直接烧毁处理。

  (二)营林措施

  1.选择抗虫树种,营造混交林,可降低虫口密度。

  2.清除林地倒木、风折木、过火木、枯死木、虫源木及过高伐根,及时修剪虫枝,适当放宽株行距,利于光照通风,造成不利于象甲栖息的环境。

  3.对危害轻、树势好的林分,在秋末进行强度修枝,销毁有虫枝条。

  4.对危害较重的林分,在秋季可以平茬更新,使其重新发芽生长。

  (三)人工防治措施

  人工捕捉:对于发生面积不大的林分,可在成虫出现盛期(7月中旬),利用成虫假死性、群聚性,于早晨振动树干捕杀坠落的成虫。还可利用老熟幼虫聚集性人工捕捉,集中烧毁。

  (四)物理防治措施

  灯诱:在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中旬),利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以降低其种群密度。

  (五)植物源、仿生制剂

  喷药:5月下旬至6月初,利用1.2%苦烟乳油或3%高渗苯氧威对幼树树干进行喷洒,使药液渗透到树皮,毒杀幼虫,每公顷用药1kg,喷药浓度为500倍液。

  (六)无公害化学防治措施

  1.堵孔:5月下旬至6月中旬,用棉球蘸80%敌敌畏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倍液堵塞树干的虫孔,毒杀幼虫。

  2.打孔注药:5月下旬至6月中旬,利用打孔注药机注射氧化乐果和氯胺磷5倍液,通过树木疏导组织使药液流动毒杀幼虫。

  3.涂干:5月下旬至6月中旬,利用氯胺磷(1:1水溶液)涂刷树干,使药液渗透到韧皮部,通过树木疏导组织毒杀幼虫。

  (七)生物措施

  保护天敌:保护杨干象鸟类天敌,采取人工招引啄木鸟等,以保护和促进其天敌资源,抑制危害的发生。

  六、分月扇舟蛾

  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Linnaeus,1758),属鳞翅目舟蛾科扇舟蛾属的一种昆虫。主要危害杨、柳、白桦等。该虫1年2代,以幼虫取食叶片成缺刻,常将叶片食尽,仅留叶柄,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量。

  (一)人工防治措施

  1.冬季或春季收集被害株下的落叶、杂草等销毁,在树皮缝和树洞中捕杀越冬蛹。

  2.根据幼虫有吐丝结包群集习性,可及时摘除虫包,尤其是摘除第一、二代幼虫包,对降低后期为害起积极作用。

  (二)物理防治措施

  灯诱:在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上、中旬),利用成虫趋光习性,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

  (三)生物防治措施

  释放赤眼蜂:在卵期释放赤眼蜂,每公顷挂置蜂卡30卡,距离为20×20m,挂置高度为1.5m以上,挂在背风处。

  (四)植物源、仿生制剂

  1喷药:在幼虫危害期(5月下旬至8月中旬),叶面喷洒1.2%苦.烟乳油植物药剂或3%高渗苯氧威600-1000倍液,每公顷用药1kg。

  2.植物源烟剂:对危害较重的成林,在幼虫发生盛期可用苦参烟碱烟剂进行防治,每公顷用量20kg。施放烟剂时,选无风或风速1米/秒的日子,以早晨日出前或傍晚日落后的时间最适宜于放烟,遇雨、风大、雾天不宜放烟;烟点距20×20m,烟点处要去除地被物,防止火灾。

  七、白杨叶甲

  白杨叶甲( Chrysomela populi Linnaeus )俗名白杨金花虫,属叶甲科昆虫。主要危害杨、柳树。以幼虫和成虫蚕食叶片。白杨叶甲1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落叶层下及浅土层中越冬。

  (一)人工防治措施

  早春越冬成虫上树为害时,利用成虫假死的特点,进行振落捕杀;在卵期人工摘除卵块。

  (二)仿生、植物源制剂

  喷药:在成虫或幼虫发生期(5月下旬至7月下旬),叶面喷洒1.2%苦.烟乳油植物药剂或3%高渗苯氧威600-1000倍液,每公顷用药1kg。

  八、纵坑切梢小蠹(多毛切梢小蠹)

  纵坑切梢小蠹,为鞘翅目,小蠹科。成虫、幼虫在树皮和边材之间筑道危害,成虫蛀食松梢枝头补充营养,自下向上逐渐深入嫩梢髓部,使梢头枯黄、断梢,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和成材。该虫 1年1代,以成虫在树干基部树皮底下或被害梢内越冬。

  (一)人工防治措施

  设置饵木:在轻度危害区或清理虫害木后的中重度危害区,于成虫扬飞前(3月下旬)设置饵木,长1~2m左右,在林缘或林中空地堆放,每堆3-4根,每公顷林分设5-6堆。待春季小蠹虫扬飞期招引小蠹虫在其上产卵,待新的子坑道大量出现而幼虫尚未化蛹时,将饵木集中烧毁或剥皮喷施40%氧化乐果50—100倍乳化液,杀灭幼虫。

  (二)营林措施

  1.营林抚育:对生长较密,有零星发生的林分,要加强抚育,合理间伐,伐除虫害木、被压木和衰弱木。伐除强度以清除虫害木为宜,达到减少有虫株率、改善林分质量、提高抗虫能力的目的。

  2.林分改造:对虫源基地要进行林分改造,间伐虫害木要按照先严重受害林分、后中度受害林分的原则进行,清理量应控制在20%左右。清除时间应在第2年3—4月份为好。清理后的林地应及时选用适宜的树种进行造林,以增强林分的抗虫性能。

  (三)生物药剂防治措施

  在越冬成虫扬飞期间(4月上、中旬)或新成虫出现时,采用喷施粉拟青霉菌粉剂防治成虫,有较长的持效期,有利于保护天敌和环境,实现可持续控灾。

  (四)无公害化学药剂防治措施

  1.喷药:越冬成虫扬飞前,将树干基部土壤扒开,在树干基部喷施40%氧化乐果100倍液或将乐果粉、敌百虫粉或倍硫磷粉与少量砂土混拌都撒,毒杀成虫。

  2.虫害木除害处理:将虫害木运出林区归楞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在气温20°C以上时,使用硫酰氟或磷化铝熏蒸。用药量硫酰氟30g/m3,磷化铝24g/m3密闭熏蒸72小时以上。

  (五)仿生防治措施

  信息素诱捕器:4月5日前,将小蠹虫聚集信息素诱捕器设置到林分中,每公顷悬挂2-4个诱捕器,在小蠹虫扬飞高峰期每2天收集一次诱捕器中的成虫进行灭杀。调查成虫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结束期。诱捕期间从4月上旬开始至7月下旬结束。

  九、银杏大蚕蛾

  银杏大蚕蛾为鳞翅目,大蚕蛾科。寄主为胡桃楸、银杏等药用植物。幼虫取食植物的叶片成缺刻或食光叶片,严重影响种实产量和树木生长量。该虫1年1代,以卵越冬。

  (一)人工防治措施

  1.在冬季人工摘除卵块。

  2.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人工捕杀老熟幼虫或采茧烧毁。

  (二)物理防治措施

  由于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飞翔能力强,于8月中旬至9月初雌蛾产卵前,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效果良好。

  (三)生物防治措施

  1.释放赤眼蜂:于9月上中旬雌蛾产卵期,利用挂置赤眼蜂卡,释放赤眼蜂以寄生银杏大蚕蛾卵,使其不能繁殖,降低种群密度。每公顷挂蜂卡30卡,距离为20×20m,挂置高度为1.5m以上,挂在背风处。

  2.白僵菌高胞粉:于5月下旬初孵幼虫期,在树冠下方和树干上喷施白僵菌高孢粉,杀灭幼虫,降低虫口密度。

  (四)植物源、仿生制剂

  1.喷药:在幼虫期喷洒1.2%苦烟乳油或3%高渗苯氧威800-1500倍液,喷杀幼虫,降低虫口密度。

  2.植物源烟剂:在幼虫发生盛期,对已郁闭成林的林分可用苦参烟碱烟剂进行防治,每公顷用量20kg。施放烟剂时,选无风或风速1米/秒的日子,以早晨日出前或傍晚日落后的时间最适宜于放烟,遇雨、风大、雾天不宜放烟;烟点距20×20m,烟点处要去除地被物,防止火灾。

  十、核桃扁叶甲

  核桃扁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是一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专食核桃楸叶片的害虫,树叶被食光的现象经常出现。连年危害时,造成核桃楸部分枝条或幼树死亡。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层、树皮缝内越冬。

  (一)人工防治措施

  利用产卵、幼虫期的群集性人工摘除虫叶,集中烧毁;利用成虫的假死性,人工振落捕杀。

  (二)无公害化学防治措施

  1.喷药:成、幼虫在树上取食期,尤其越冬幼虫初上树活动取食期,喷施绿色威雷100倍液或1.2%苦烟乳油500倍液防治成虫。

  2.毒环:于4月下旬成虫上树危害前和7月中旬成虫下树休眠前,用溴氰菊酯制成毒笔(拟除虫菊酯:防雨剂:水:石膏粉:滑石粉=1:2:42:40:5)、毒绳等涂扎于树干基部,或涂刷粘虫胶环,以阻杀爬经毒环、毒绳、胶环的成虫。

  (三)植物源制剂

  烟剂:对危害较重的成林,在幼虫、成虫发生盛期可用苦参碱烟剂进行防治,每公顷用量20kg。施放烟剂时,选无风或风速1米/秒的日子,以早晨日出前或傍晚日落后的时间最适宜于放烟,遇雨、风大、雾天不宜放烟;烟点距20×20m,烟点处要去除地被物,防止火灾。

  (四)生物防治措施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猎蝽、奇变瓢虫等。

  十一、落叶松落叶病

  落叶松落叶病是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也部病害之一,易发病龄5-20年生的落叶松人工林。发病后提前落叶30-45天,对落叶松幼林危害极大。受害严重的林分病叶呈赤褐色,远看似火烧状。

  (一)营林措施

  1.在造林时培育和营造抗病树种,如日本落叶松。

  2.适地适树,大力营造混交林;

  3.林分郁闭后,适时进行抚育、修枝、间伐,保持林分内通风良好。

  (二) 人工防治措施

  在落叶松落叶后,及时收集落叶,深埋或烧毁。

  (三)无公害化学防治措施

  1.喷药:在病菌子囊孢子飞散高峰期(6月末至7月初),对未成林采用75%百菌清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和50%多菌灵600倍混合液进行树冠喷洒,每公顷用药2kg,隔7天防治第二遍。

  2.烟剂:在病菌子囊孢子飞散高峰期(6月末至7月初),对中龄林、幼龄林采用多菌灵或百菌清烟剂进行防治,每公顷用量10-15kg。施放烟剂时,选无风或风速1米/秒的日子,以早晨日出前或傍晚日落后的时间最适宜于放烟,遇雨、风大、雾天不宜放烟;烟点距20×20m,烟点处要去除地被物,防止火灾。隔7天防第二遍。

  十二、松针红斑病

  松针红斑病又称红带状斑病,是世界上多见的松树叶部病害,是以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真菌为病原的一种具有较高传染性的病害。主要危害云杉、樟子松。该病一般多发生于叶的尖端。发病初期,病斑中心渐变成褐色,随着病斑扩大,渐变成红至红褐色,呈短条状。发病重的针叶,病斑布满全叶,致使针叶枯黄,提早落叶。树冠下部枝条上的针叶先发病,逐渐向树冠上方发展。重病树呈火烧状。病树生长衰弱,逐渐枯死。

  (一)营林措施

  幼龄林适时进行修枝抚育,确保林分内通风。及时修剪病针叶,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重要侵染来源。

  (二)无公害化学防治措施

  1.喷药:对发病的未成林,在孢子飞散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采用喷洒75%百菌清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50%多菌灵600倍混合液进行防治,每公顷用药量为2kg,每隔10—15天喷洒一次,防治两遍,杀死病原菌。

  2.烟剂:对幼龄林以上的林分,在孢子飞散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采用多菌灵或百菌清烟剂进行防治,每公顷用量10-15kg。施放烟剂时,选无风或风速1米/秒的日子,以早晨日出前或傍晚日落后的时间最适宜于放烟,遇雨、风大、雾天不宜放烟;烟点距20×20m,烟点处要去除地被物,防止火灾。隔7天防第二遍。

  十三、森林鼠害

  鼠类属哺乳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动物。共有1600多种。鼠类繁殖次数多,孕期短,产仔率高,性成熟快,数量能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它的适应性很强,主要啃咬成树外皮、幼树苗,伤害苗木的根系,造成树木死亡,影响森林更新和绿化环境。

  (一)营林措施

  1.营造混交林是长期控制鼠害发生的根本途径,由于不同的鼠种生存的环境不同,所以营造针阔混交林以形成复杂的林分环境,既能减少鼠类的食物来源、阻隔鼠类的流窜,使其失去生存条件,又能招来各种鼠类天敌,对控制森林鼠害极为有利。

  2.定期清理林地内的杂草、榛柴、灌木等,以破坏害鼠的生活环境,从而避免或减轻鼠害的发生。

  3.在林地内种植农作物如:萝卜、豆类,使害鼠有食物,不危害树木。

  (二)人工防治措施

  人工捕打法:利用鼠铗,春、秋季节都可进行,每公顷放50—100个铗,5×5m或10×10m放一铗,用诱饵进行防治。

  (三)生物防治措施

  保护天敌:保护蛇、鹰、狐狸、鼬类等。为鼠类天敌创造有利于其生存的环境,可有效地控制鼠害,调节生态平衡,避免鼠害泛滥成灾。

  (四)无公害化学防治措施

  1.投放毒饵:在春季青草发芽前(3月下旬)和秋末雪前(11月上旬)两次投放溴敌隆杀鼠剂毒饵。每公顷用药量为4—5kg,投放点间距为10×10m或15×15m,每点投药50g。上盖树叶或杂草,以防鸟类啄食。

  2.投放不育剂:在鼠类繁殖期前投放莪术醇雌性不育剂控制种群密度,减轻危害,每公顷用药量为2-5kg。投放点间距为10×10m或15×20m,每点投药50g。

  十四、杨瘿蚊

  杨瘿蚊主要危害杨树的嫩梢树叶,造成叶片卷曲发黑,主梢枯折。

  (一)人工防治措施

  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人工摘除杨树被害的嫩叶,集中烧毁。

  (二)植物源、仿生制剂

  喷药:在幼虫发生期(6月下旬至7月下旬),叶面喷洒1.2%苦烟乳油或3%高渗苯氧威600-1000倍液,隔10天喷洒一遍。

  十五、杨白潜蛾

  杨白潜蛾是一种潜蛾科的害虫,是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杨树叶片被潜食后变黑、焦枯,严重时满树枯叶,提前脱落,对树木生长影响很大。该虫1年发生2代,均以蛹在茧内越冬。

  (一)人工防治措施

  在深秋或早春,越冬蛹羽化前扫除落叶,集中烧毁。

  (二)物理防治措施

  灯诱:在成虫发生盛期用黑光灯诱杀。

  (三)植物源、仿生制剂

  喷药:在7-8月,幼虫为害盛期,叶面喷洒1.2%苦烟乳油或3%高渗苯氧威等杀虫剂600-1000倍液进行防治。

  十六、柳蝙蛾

  柳扁蛾主要危害杨树,以幼虫蛀入树干后,向下钻蛀形成坑道,坑道口有木屑。受害轻时树势衰弱,重时易遭风折或整株枯死。该虫1年1代,以卵在地面越冬,或以幼虫在树干基部和胸高处的髓部越冬。

  (一)营林措施

  1.大力培育和营造抗性强树种,如小叶杨、钻天杨、小青杨、白城杨等。

  2.间伐被害严重树木,清理带有粪屑包的大苗及母条,并将有虫部分剪下烧毁。

  (二)无公害化学防治措施

  1.喷药:在幼虫上树危害前(5月中旬-6月上旬),利用杀虫剂200倍液喷洒地面或树干基部,隔10天再进行1次。

  2.堵孔:在6-7月,对已转入树干内的幼虫可用棉球蘸80%敌敌畏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倍液堵塞蛀孔进行防治,可有效地杀死幼虫,降低虫口密度。

  (三)生物防治措施

  保护和招引啄木鸟。

  十七、白杨透翅蛾

  白杨透翅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主要以幼虫蛀食杨、柳的枝干和枝条。枝梢被害后枯萎下垂,抑制顶芽生长,形成秃梢。主干被害后形成瘤状虫瘿,易被风折。该虫1年1代,以幼虫在枝干虫道内越冬。

  (一)营林措施

  卫生伐:对于受害较重的幼林,全面伐除虫害木,清除虫源,选用抗虫树种造林。

  (二)人工防治措施

  幼虫在虫瘿内越冬,因而在割条、过数、携苗时或者剪条、插条、栽苗时剪掉虫瘿烧毁。

  (三)植物源、仿生制剂

  喷药:在卵孵化期(6月中、下旬),每隔7—10天往树干上喷洒一次1.2%苦.烟乳油或3%高渗苯氧威300-500倍液,毒杀新孵化幼虫。

  (四)仿生、化学防治措施

  1.性信息素:应用200mg剂量性信息素诱芯诱捕器,在成虫发生期(6月初至7月下旬)挂于林内,挂在距地面1.3-1.5米向阳面的树干或树枝上,可诱捕100—150米范围内的雄虫,效果良好。

  2.堵孔:在幼虫进入枝干后(6—7月),采用棉球蘸80%敌敌畏或40%氧化乐果10倍液堵塞虫孔,毒杀幼虫。

  3.涂干:在幼虫侵入孔或虫瘿部位1米范围内,用刷子沾80%敌敌畏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30-50倍液涂刷环状药带,毒杀幼虫。

  十八、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属于鳞翅目灯蛾科白蛾属昆虫,具有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暴发能力强、防治难度大等特点,一旦暴发成灾,能够对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危害,是世界性重点防范的主要害虫之一。美国白蛾在吉林省1年2代,以蛹在墙缝、砖瓦堆、树皮缝、杂草、枯枝落叶层中越冬。

  (一)人工防治措施

  1.挖蛹:在美国白蛾越冬后至春季羽化前进行,组织发动群众挖蛹,降低虫口基数。

  2.剪除网幕:于6月中旬和8月中旬,在美国白蛾幼虫网幕期,组织发动人员用高剪剪除网幕,降低虫口密度。

  (二)化学防治措施

  喷药:在幼虫网幕期或分散取食期,利用灭幼脲3号、美国白蛾病毒、BT、苦烟乳油、苯氧威、森得保等仿生生物药剂和植物性杀虫剂进行喷施,杀灭幼虫。

  (三)生物防治措施

  1. 周氏啮小蜂: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以虫口3倍的数量分两次施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实现稳定控制的目标。

  2.病毒:在2-3龄幼虫期,喷施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并具有自然传染力和持效作用。

  (四)物理防治措施

  1.灯光诱杀:利用美国白蛾成虫的趋光性,使用杀虫灯诱杀成虫,一般3公顷挂一盏灯。

  2.草把诱集:利用美国白蛾各代老熟幼虫下树化蛹的特点,于老熟幼虫下树前在树干离地面1.5米左右处用谷草、稻草、草帘等下紧上松围绑,诱集老熟幼虫集中销毁。

  十九、舞毒蛾

  舞毒蛾,又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幼虫主要为害叶片,该虫食量大,食性杂,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该虫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石块缝隙或树干背面洼裂处越冬。

  (一)人工防治措施

  人工刮除卵块:舞毒蛾卵块孵化期长,可达9个月以上。卵块常出现在枝梢基部或枝干上,一般易发现,可通过人工剪除,集中烧毁来消灭它。

  (二)化学防治措施

  喷药:在幼虫期喷施高效氯氰菊酯、苦烟乳油、辛硫磷乳剂等杀虫剂1000倍液,降低虫口密度。

  (三)物理防治措施

  灯诱:利用该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可在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诱杀。

  (四)生物防治措施

  释放舞毒蛾天敌如黑瘤姬蜂、卷叶蛾姬蜂、毛虫追寄蜂、广大腿小蜂等。

  二十、花布灯蛾

  花布灯蛾,为鳞翅目灯蛾科。主要以幼虫取食柞树的芽苞、叶片,严重发生时可将被害树叶全部吃光。该虫1年发生1代, 以春季为害为主,并以3龄幼虫在叶芽、树干、枝杈、树干基部或枯枝落叶中的虫苞内越冬。

  (一)人工防治措施

  人工防治:在幼虫越冬期间,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4月底,人工收集虫包,将收集的虫包集中销毁处理。应做到不漏一株树,不漏一个虫包。此防治方法最为经济有效。

  (二)无公害化学防治措施

  1.烟剂:8月下旬—9月上旬,花布灯蛾幼虫完全孵化,且开始分散取食时,可在林内施放苦参碱烟剂。

  2.树干绑毒绳:4月下旬前,花布灯蛾上树前10天左右(气温达到9℃前),将毒绳绑在距树干基部1米左右。

  (三)物理防治措施

  灯诱:根据花布灯蛾有强烈的趋光性的特点,利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及时收集和处理诱到的成虫。


 


版权所有 :吉林森工临江林业有限公司
ICP备案序号:吉ICP备14002041号 吉公网安备 22068102100147号 技术支持:恩惠科技